不记得自己在黑暗里沉寂了多久。
1721年,清朝圣祖康熙六十年。
同年九月份, 俄国与瑞典在小镇尼斯塔德签订不平等条约。
同年十二月份, 一个皮肤惨白、棕发碧眼,大约三十五岁左右的俄罗斯人, 带着两个亚洲小孩乘船漂洋过海, 来到了当时已经受沙俄统治的小国爱沙尼亚。
俄罗斯人用金钱驱使工人门,在爱沙尼亚境内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附近山林中盖了一座庄园, 带着他“收养”的两个小孩住了进去。
俄罗斯人的名字叫“门沙克”,意思是家庭中最小的男孩。其实他的全名更长, 但很难念。
门沙克收养的两个黄种人小孩的名字更加奇怪,虽然名字十分简短,但发音古怪难学。这两个孩子一个叫阿穆, 一个叫阿信。前者是哥哥, 后者是弟弟。
据门沙克本人诉说,他是在战乱中将这两个黄种人小孩捡回来的, 他们是门沙克在清国边境捡到的孩子, 捡到时两个孩子的父母已经双亡。
两个小孩跟随商队流浪乞讨,每天吃不饱穿不暖,饿得不成人形, 门沙克觉得孩子们很可怜,就把他们带在身边了。
门沙克没有固定职业,他是个类似记者的情报收集员, 游走在世界各地, 和各种人打交道, 把别人的故事、或自己眼前正在发生的事件统统记录下来,卖给报社以及需要这些讯息的组织。
这其实是个挺危险的职业,因此门沙克经常会受到不明人士的袭击。
幸运的是,门沙克受过一些军事训练,他总是随身带着□□,每次走到一个新的地方时,还会花钱雇佣几个佣兵当保镖。
当他收养了这两个流浪小孩以后,意识到自己承担着两个年幼生命的全部,一直孤身一人满世界游走的门沙克,深深感到责任的沉重,终于开始厌倦自己的“职业”。
他决定不再从事危险的情报收集,而是找个安全的地方安心将孩子们养大。
于是他选择了爱沙尼亚,这里人口稀少,环境优美,就是冬天稍微冷了点。门沙克领着孩子们来到了这里,掏出自己的积蓄建造了一座小庄园。他心想,如果接下来的日子平凡平安,衣食无忧,那么接下来他就会一直住在这里,不再挪窝了。
一开始的情况确实如门沙克想象的那般美好,当漫长的冬季结束,春天来临时,他雇了几个农民在庄园干活,种植一些合适的瓜果蔬菜,养殖畜牧。
他收养的两个可爱小家伙,除了一开始对陌生环境的畏惧而导致表现得比较内向以外,熟络后性格很快活泼开朗起来。
四海为家的门沙克会多门语言,他的语言天赋相当优秀,很多语言都是门沙克在世界各地旅游的过程中,无师自通、自然而然学会的,清国的语言自然也不例外。
门沙克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两个孩子交流,但孩子们却无法与其他人交流,因此门沙克开始试着教他们俄语,以及本地的爱沙尼亚语,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,教导他们与人结交朋友,并告诉他们称呼自己为爸爸。
这两个孩子是一对双胞胎。
他们才八岁左右,彼此长得很像,几乎是一模一样。给他们穿上同样的衣服,理好同样的发型,然后肩并肩站在一起,门沙克打赌,即使是这对双胞胎的亲生父母,也分不清他们俩谁是谁。
双胞胎长得很可爱,至少在门沙克眼里就是很可爱,这两小孩黑发黑瞳身材娇小,挤在一起跟两团软乎乎的小黑猫似的,实在是可爱死了。每每看得门沙克情不自禁,都要把两只小东西一手抱一个,拎起来转圈圈。
这对双胞胎非常亲密,每日同进同出。他们似乎会互相模仿对方的语言和动作,很多生活上的习惯与动作,乃至说话时带的口音都是一模一样的。
亲密的双胞胎甚至还有类似心电感应一样的能力,往往哥哥阿穆刚刚说出口一句话,后面弟弟阿信就知道接下来要接什么话。
他们实在太相像了,甚至相像得有点过分。导致门沙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也很难分辨出这对双胞胎到底谁是哥哥谁是弟弟。
更糟糕的是,双胞胎从来不会纠正门沙克的错认,当门沙克对着弟弟错喊哥哥的名字时,弟弟就会理所当然的回答:“是的,我就是阿穆。”
同样,哥哥也会在门沙克叫弟弟时,假装自己是弟弟阿信。
这让门沙克为难,于是他开始不厌其烦地将双胞胎二人叫到自己面前来,问清楚他们谁是阿穆、谁是阿信,然后一遍一遍的告诉他们:“你们要认清楚自己的名字,阿穆就是阿穆,阿信就是阿信,不要顶替或冒充对方,可以吗?”
“为什么?”兄弟二人异口同声不解地发问。
“这样不好。”门沙克其实也说不清到底哪里不好,他只能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感受:“你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,你们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,你们都会变得很优秀,所以不要去模仿对方,你们不能成为一体。”
兄弟俩面面相觑,似乎无法理解门沙克所说的话。
不过后来,在门沙克的反复劝阻下,两人好歹有所收敛,终于不再过分地去模仿自己兄弟的语言行为和习惯,兄弟俩渐渐表现出一些区别来,气质也变得不同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